蛇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罪惡的起源,在伊甸園裡,撒旦化身成為蛇,引誘亞當和夏娃服下禁果。在許多西方的雕塑和圖畫中,時常少不了蛇這個角色,牠們被賦予的是陰險狡詐,甚至是忘恩負義的性格,像是妖女梅杜莎,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邪惡角色,她的頭髮就是一條條的毒蛇,誰只要直視她的頭,就會變成石頭。不僅如此,蛇的巨大毒牙總是令人心身恐懼,然而,並不只是蛇,許多動物也一樣具有高度危險性,其實只要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動物,牠們很少會靠近人類、甚至是主動攻擊。
蛇的種類有很多,並不是全部都具有毒性,但是很多蛇常常都被誤以為是毒蛇,無辜命喪在人類手中,像是這次課程的主角—海蛇,雖然單位毒性強,但是一次的出毒量卻很少,而且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。
但如果被咬到了,因為沒有劇烈感覺,有時還無痛無水腫,所以很難發覺。各種症狀開始時都很輕微,但會逐漸惡化。逐漸導致吞咽困難、全身癱瘓等症狀,嚴重的可在數十分鐘內死亡。
再來老師嘗試用手輕輕地握住牠,海蛇只有少部分才會攻擊,其餘的會掙扎想要遊走。
第三階段老師再用力捏緊海蛇的身體,這時海蛇感到不舒服了,才會攻擊你的手,但牠們並不像響尾蛇等攻擊速度極快的蛇類一樣,相反的,牠們的速度簡直在蛇類裡稱得上是”龜速”的。先是慢慢轉過身來,再慢慢張開嘴巴,可是若這時你甩了甩手,海蛇又會忘記自己要攻擊,開始嘗試掙脫,過一會兒像突然想到甚麼似的再嘗試一次。
而海蛇的食物是小型的珊瑚礁魚類,因為海蛇沒有固定的睡眠時間,所以會趁牠的獵物都睡著之後,將身體堵住洞口,再把頭伸進去將魚吃掉,這樣魚就沒有太多的逃跑空間,要吃牠們就像甕中捉鱉一樣容易了。
海蛇界中的佳餚非鰻魚莫屬了,就算是性情兇猛的鯙科也是照吃不誤,所以常常在進食中被牠們反咬。海蛇的毒液之所以這麼毒的緣故就是因為魚類身體都很滑溜,必須快速讓魚昏過去,獵物才不會逃走。
有個研究顯示—分別把海蛇放入一個裝著太平洋、一個裝著大西洋鯙科魚類的容器裡:因為太平洋的魚見識過海蛇的厲害,就算沒有食物可吃也不會想要吃牠。而大西洋則是從來沒有海蛇的存在,所以牠們餓昏頭的情況下就算沒看過這類的生物也會想辦法吃牠。可見大西洋從來就沒有數量龐大的海蛇能足以衍伸出一個族群,就算有極少數的海蛇從太平洋橫跨到大西洋,也沒辦法得以繁衍後代。
繁衍後代是一個種族最大的使命,舉凡人類,少子化就是個很嚴重的議題。
有一部分的海蛇是卵胎生,孵化後就直接在海水裡產出;而另一部份的則是卵生,但是海蛇的卵不能碰到海水,所以海蛇媽媽會將這些蛋產在海蛇洞裡,一次大約產四顆左右,繁殖期可以看到大批大批的海蛇游到海蛇洞裡生產。但是世界上沒有多少海蛇洞是人可以進去的。
蘭嶼的海蛇洞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,但要看到這些難得一見的盛況必須爬到極度危險的懸崖峭壁上,因為這些海蛇的卵可是禁不起海水的侵蝕呀!
海水會越喝越口渴,那麼海蛇是如何取得淡水的呢?這可就要歸功於牠們的蛇下腺了,這個腺體的用處可大著呢!可以排鹽、讓海蛇能喝到淡水,其牠生物有些也有專門排鹽的腺體。
像有人說烏龜會感激,在放生前會流眼淚,其實那只是牠的淚腺變為鹽腺,鹽排出來了而已。
蛇類都會脫皮,但是海蛇在海裡要怎麼蛻皮呢?
首先,將身體卡在堅硬的東西上,像是石頭。接下來再往前爬,就能蛻皮了。
有一種海蛇叫做黑背海蛇,牠脫皮時和其他的海蛇都不一樣,牠會把身體打結,再透過摩擦來脫皮。
杜老師很建議蘭嶼推出「與海蛇共遊」的觀光旅遊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海蛇,但是台灣的海蛇卻是相當溫馴、攻擊性極弱的,如果能做好觀光的各項措施,並高價推海蛇觀光,那麼這些經費就能協助台灣的環境得以維持。近年來台灣所推出的低價位旅遊也讓環境成為受害者,像是綠島的珊瑚礁全被人群踩在腳底,如果能再提高價位,減少人潮,吸引重視質感觀光的客群,不但收入能得以平衡,也能讓環境維護更有保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